2004-08-29

『地球交響曲第五號』- 龍村仁

「所有的生物都是連結在一起,地球是一個大的生命體」

根據這個大地理論,

攝影家,物理學者,生物學者,版畫家,

潛水家,音樂家等許多職業,

可說是像超人的體驗般的採訪文獻的影像

「地球交響曲」系列。

首先第一號登場的是,阿波羅 9 號的隊員 - 羅傑·史維考特 以及在機乎沒有氧氣下

而登頂聖母峰的 - 萊茵霍爾德·梅斯納爾。這次系列的第五號「地球交響曲第五號」巳完成。

我們現在來聽聽導演談論關於這部影像。

Q : 之所以選這樣的題材,是基於什麼樣的原因啊 ?

這部電影叫做「地球交響曲 (蓋亞交響曲)」,

蓋亞是希臘神話中的女神。


藉著這位女神,地球就可以轉動,英國學者 詹姆斯·洛夫洛克

在 1970 年
以「地球行星,他不是一個主體,是一個生命體」

的想法,發表了 「蓋亞理論」。

人類,動植物,風和水,岩石等全部的東西,是以地球這個生命體來維持機能的科學理論。

我們知道了這個以後,就以「地球交響曲 (蓋亞交響曲)」為電影名稱了。

Q : 很久以前蓋亞理論,你們導演之間也有相同的想法吧。

誰也沒有告訴我們,是我們的感覺,在巨大生命系統中的一部份生存,我想小時後就知

道了也說不定。我想我們是在地球裡眾多生物存在中,

擔任人的角色,有思考力,想像力。人類想像在未來要做什麼,可以用科學技術,


把環境改變。所以人類生存方式就變成很重要了。以很好的生活方式的人類,

我想描述一些用什麼想像力來執行人類的美好生活方式的有趣人們的事情。

Q : 一直以來都是以自己決定上映的日期的方式,

這是一個什麼原因讓你如此做 ?


這不是我特別頑固啊 (笑),當第一次做時,

經紀商用商業角度看這部電影,


他們判斷觀眾不會來看。即使這部電影被如此認為,

但看過的人,跟他們朋友說明


這電影後,他們都說想看看。所以這樣的單純動機想看電影的心情很強烈,

所以我想實現自己來上映的決定。現在是網路時代。電影要上映一定要有專業的知識,

近期這部電影也要數位上映了。這是經濟產業省的支持電影工業,免費租借上映器材,

最好品質就可以上映的「大家的電影」計畫。

Q : 這部電影登場的每個人,都是實際的人物,是要說明這是跟大家習習相關的。

對。演出這部電影的每一個人,都是在自己的道路上生存上,所以要傳達的訊息,

都是很普遍的。我想看這部電影的人,會感同身受的。例如,像第一個登場的 - 達福妮小姐,

為了孤兒象,她到野生環境裡去養育這些象,是世界上只有一兩人會有的極特殊的經驗。

因此,透過這經驗,她要傳達的訊息,不僅特殊,是人類跟自然的環境,人類的生存方式。

透過個案,超越個案,我想很重要。

Q:第五個個案,是最多人演出的,對於導演,

你的節目是有什麼的意味?


達賴喇嘛在日本呼籲,我們沒有什麼意圖啊(笑)。

關於這次是剛剛好搭上這事件,


但是,為了他們的演出,我們做了我們能做的事,

因此那樣的結果,我們跟以前演出的人會再次見面了。

Q : 這次演出的石垣先生,你是什麼機緣下請他演出的 ?

石垣島在「地球交響曲」第一號到第三號,都自主上映,在這自主上映的企畫的成員中,

石垣先生也是其中之一。我們在石垣先生工作室跟他討論。那時還在拍第四號,

也跟他馬上詢問演出的事情,但還沒有決定好。之後,石垣先生在東京演講時,

我們在跟他見面。

Q : 這次,有拍攝你太太的生小孩的場景,你沒有抵抗啊 ?

多少有一點啦。但是,最近世界的情勢,恐怖爆炸團體,

只有在日本,孩子們在同儕中的
殺人行為,

一個人進去小學學校然後殺小朋友,

我認為那就是對於生命如何形成,欠缺了想像力的狀況。

生命是什麼東西,我覺得是那是基本認知,很重要的。

也就是說,我想有人在生產時,我們沒有去拍攝。所以我就以身作則,拍了生產的鏡頭了。

生產這件事,也不是什麼私人的事情,與其辦大典禮來慶祝,能平安無事把小孩生下來,

才是重要的吧。

Q : 如何決定演出者 ?

在許多地方,是見了面時,看了他們的笑臉及眼神而決定的。那時大家也都很驚訝,

調查及看了資料後,直覺及偶然的會面,一定不能分開。這次直覺決定的演出者,

很自然的決定了無限資料的處理,我們一瞬間的取得了無限的資訊。同樣的,

完全說了同樣的事情的二人,所居住的地方,有很強的動機,

是他們內心真正想說的話,看了他們的眼神後才會了解的。


Q : 第 六 號的的構想巳有了嗎 ?

是第五號的下一個結果 (笑)。有機會的話,我想做做看。

                                                                                                                    採訪 : 佐里沙理

No comments: